文章内容

洋教授编写专著介绍陕西风土人情 总翻译量超过

时间:2018-04-23 01:20来源:未知 作者:珠海翻译公司 点击:

  来西安10年后,37岁的英国小伙罗宾·吉尔班克收获了两项特殊的荣誉。
 
  
 
  年初,他被评为西北大学副教授,成为西北大学历史上第一位特评为副教授的外国人,也是陕西省首位外籍专家通过高级职称评审。
 
  
 
  4个月后,他入选全国“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”。和他一起上榜的,还有美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、加拿大籍古典文学家叶嘉莹、美籍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等一共40人。
 
  
 
  在陕西10年间,他立足于中西方文化的特性和多样性,以外国人的独特视角来观察陕西,让世界熟知陕西,让陕西故事走向世界。他是一个骨子里浸淫着西方文化却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学者,他的学术研究,成为很多外国人了解陕西的最佳途径。
 
  
 
  编写专著介绍陕西风土人情
 
  
 
  西北大学6号楼,外国语学院3楼,罗宾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。
 
  
 
  在正式场合,他的身份是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,职称副教授。而在非正式场合,他则以“老外”示人,一开腔,满口标准的英语。
 
  
 
  罗宾是英国北约克郡人,毕业于威尔士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,中世纪英语文学博士。这是威尔士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,罗宾的博士生导师,是全球知名的文学评论家。
 
  
 
  2008年夏天,在英国任教的罗宾,第一次来到西安。此前,他对西安的印象,仅停留在“只知道有兵马俑”的层面。
 
  
 
  在中国朋友的介绍下,罗宾应聘到西北大学,成为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的专职老师。
 
  
 
  “住过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边家村。”昨天,他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,边家村翻译成英文就是“边家人的村庄”或者“边氏家族区”,“这样的名字,在陕西很多,比如韩城的党家村,咸阳的袁家村。”
 
  
 
  初来乍到,他像每一位来西安的外国朋友一样,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,聚焦于博物馆、农村和文化遗址。
 
  
 
  这种对历史、文化和艺术的兴趣,或许与罗宾深厚的专业背景、浓郁的求知欲有关。比如,他会利用每次乘坐311路公交车的机会,研究车上的广告语、“偷听”车内乘客聊天来学习陕西话。
 
  
 
  “陕西话与英语中很多表述相近,比如陕西话把妻子称呼为‘屋里头的’,英语里也有‘herindoors’(家内)。”罗宾说,“不要觉得方言都很土,比如陕西话中的‘嫽’,意思是‘特别好’,《诗经·陈风·月出》中就有‘佼人嫽兮’,这句话的意思是说‘美人多漂亮啊’!”
 
  
 
  罗宾能够基本看懂汉字,但不太会讲汉语。10年时间,他的足迹几乎遍布陕西境内大大小小的城市乡村。“我参加过陕西农村的婚礼、葬礼、清明节的祭祀仪式,和‘乡党’们坐在村口谝过闲传,也吃过流水席和地道的陕西农家饭,亲身实地了解过陕西的风俗和饮食习惯。”
 
  
 
  2011年,罗宾荣获陕西省“三秦友谊奖”。2015年,由罗宾参与主编的《中国传统文化习俗》一书出版,让更多的外国人从中窥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侧影。
 
  
 
  把“文学大省”名片发到国外
 
  
 
  上世纪90年代,随着《白鹿原》《废都》《最后一个匈奴》《八里情仇》《热爱命运》等5部陕籍作品的问世,“文学陕军”驰骋中国文坛。
 
  
 
  因为这些作品中有大量的陕西方言,如何将方言译成能为英美读者接受的英语,一直是陕西文学走向世界的主要“瓶颈”。
 
  
 
  “翻译界都很清楚,英译汉相对容易,但是汉译英就很难。”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教授告诉记者,很多伟大的外国作家,都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学的滋养,但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却了解很少。
 
  
 
  胡宗锋同时兼任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,他认为,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的文学价值观、审美意识与精神风貌,不仅仅是中国的经验,也是世界经验的一部分,是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一部分。同时,文学作品又承载着民族的历史、宗教、风俗、思维范式、行为逻辑等,欧美读者对于中国与中国文学的兴趣在不断增加,想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、生活状态与生活经历,而阅读现代文学作品,无疑是了解当下中国的有效途径之一。
 
  
 
  这一点,罗宾也深有感触。
 
  
 
  “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,最基本的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品读这个国家的诗歌、小说等文学作品,学习任何母语都是从学习诗歌开始的。”罗宾说,在英国,关于中国的文学作品,很多都是名人回忆录,较为熟知的中国作家只有张爱玲、莫言等等。他坦言,中国文学,特别是地方色彩的文学,在传播形式上,远落后于电影和视觉艺术,“陕西被誉为是‘中国的文学大省’,这张名片应该发到国外去。”
 
  
 
  2009年,罗宾开始接触陕西作家群体。很快,胡宗锋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,就是和他一起翻译贾平凹的《废都》。
 
  
 
  “能把《废都》翻译好,你就把中国文化吃透了。”胡宗锋与贾平凹是多年的好朋友,他带着罗宾去贾平凹的书房,拜访这位作家。
 
  
 
  在得到贾平凹的授权后,罗宾与胡宗锋将每周四定为“翻译日”,罗宾负责英文录入,胡宗锋负责翻译和朗读。
 
  
 
  2013年,胡宗锋和罗宾完成40万字的《废都》英译。贾平凹的作品中,经常会有浓郁的方言和散落在民间的古词语,这对翻译工作提出很多挑战。罗宾说,在翻译过程中,他非常重视中国和西方语言文化的相互转换,比如有一些陕西方言,他都试着和英国方言进行对比,找到最贴切、最符合当下语境的译文来。
 
  
 
  总翻译量超过200万字
 
  
 
  如今,罗宾已和胡宗锋合作完成了包括陈忠实、贾平凹、穆涛、方英文、红柯、吴克敬、叶广芩在内的多位陕西文坛名家的小说和诗歌作品,总翻译量超过200万字。
 
  
 
  2017年,英国“山谷出版社”买下贾平凹、红柯等7位中国作家的7部当代中国小说在全球范围内所有形式出版物的英文版权。
 
  
 
  为了促成这次合作,罗宾作出了很大贡献。“他是陕西文学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使者,在他的推介下,很多外国人首次认识了杨争光、高建群、陈彦等人的短篇小说。”胡宗锋说,翻译作为一种二次创作过程,不是任何一个懂外语的人都可以翻译文学作品的,罗宾专门研究英国的中世纪文学,词汇量之大,令人惊讶,不仅文学素养过硬,而且了解本地风土人情,可以非常准确地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,既保留原汁原味,还更具文学性和可读性。
 
  
 
  目前,这套《陕西故事》中的3部英文版小说已经出版,剩下的作品也将在今年陆续与英国读者见面。
 
  
 
  在即将付梓出版的《罗宾博士看陕西》一书中,罗宾用专门的章节来介绍陕西作家,将此命名为“黄土地上的硕果”。
 
  
 
  “推进陕西故事更好地向世界传播,翻译是重中之重。用翻译汇聚起语言的力量,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。”胡宗锋负责这本书的翻译,他说,陕派文学作品的翻译,丰富了陕西故事走向世界的形式和载体,让更多人看到了陕西悠久的历史积淀和陕西人的精神内涵。
 
  
 
  文中,罗宾用他的经历和感想,从柳青、吴克敬、安黎、贾平凹、叶广芩、红柯等人的文学成就、写作风格、奇闻趣事等讲起,描绘出一幅生动而有趣的陕西籍作家群像图。
 
  
 
  罗宾说,他很愿意继续进行陕派作家作品的翻译工作,让这些作品成为中国文化的“资源库”,让更多欧美读者能够通过陕西作家的作品,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。